二〇一八新锐摄影奖入围名单揭晓

回顾丨张晋:不需要把摄影太当摄影看

发布时间:2016-11-03

 艺术家工作室开放计划”以艺术家的个人实践和经验展开,公开征集参与者包括艺术家、学者、媒体、艺术爱好者等相关人士,进入到艺术家工作室中进行讨论、分享和放映等行动。此系列活动除了深入了解艺术家工作的同时,也是生成一次轻松和开放的聊天语境,在这里讨论一段时期抑或一直以来的疑问和思考。活动将会在不同城市逐次展开进行。


2016年10月23日,NEW TALENS艺术家工作室开放计划第二站,来到艺术家张晋位于成都的工作室,在这里他讲述了个人的创作脉络以及工作方法,并带参与者们参观了他工作室中布景的空间现场。

张晋2009年至2013年的项目作品《又一季》,尝试以一种后退的方式做作品,当时的拍摄使用一些传统的方法,并且比较注重控制画面的技巧。

▲《又一季》 标题: Entrance / 归城  媒介:明胶卤化银 (gelatin silver print) 尺寸:45.7x45.7 cm 时间:2010

▲《又一季》 标题: Entrance / 归城 媒介:明胶卤化银 (gelatin silver print)

尺寸:45.7x45.7 cm 时间:2010

▲《又一季》 标题: Dark was the Night / 夜雾  媒介:明胶卤化银 (gelatin silver print) 尺寸:45.7x45.7 cm 时间:2011

▲《又一季》 标题: Dark was the Night / 夜雾 媒介:明胶卤化银 (gelatin silver print)

尺寸:45.7x45.7 cm 时间:2011

长期做一个项目非常考验艺术家能否长时间关注某一个事物,考验耐力以及组织能力,从最初的并不太懂,但抱有热情想要去做,这本身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艺术家一旦开始做一个项目,就要为此负责,任何项目初期都面临着困难,但并不是选择相机和胶卷的困难,而是怎样去组织作品。而这个“责任”是一个煎熬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去学习怎样去跨越面临的一些屏障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

这些方面,从摄影教育的角度来说,与西方相比较,无论是从视觉还是素养教育,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距离需要去弥补,虽然中国目前整体进程比较快,但又有些太快了,这就要求艺术家更加多元,虽然这让艺术家既警醒又无奈,但也激励艺术家不断去更深入的认知。

▲《又一季》 标题: Epitaph / 无字碑  媒介:明胶卤化银 (gelatin silver print) 尺寸:45.7x45.7 cm 时间:2011

▲《又一季》 标题: Epitaph / 无字碑 媒介:明胶卤化银 (gelatin silver print)

尺寸:45.7x45.7 cm 时间:2011

▲《又一季》 标题:Meditative State / 西荷  媒介:明胶卤化银 (gelatin silver print) 尺寸:45.7x45.7 cm 时间:2012

▲《又一季》 标题:Meditative State / 西荷 媒介:明胶卤化银 (gelatin silver print)

尺寸:45.7x45.7 cm 时间:2012

2014年开始,张晋的作品企图让拍摄这个瞬间行为进行得慢一些,操作照片的时间变得更长,同时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去思考到底要怎样去做。如果说《又一季》是张晋对摄影学习的过程,那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及认知之后,张晋开始尝试更多面向的创作,同时张晋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也添加到作品中。

这系列作品的脉络线索来自于Lyle Rexer的书《The Edge of Vision / 视觉的边缘》。

▲《蚂蚁过河》标题:Ant Crossing River I / 蚂蚁过河之I  媒介:艺术微喷 (Giclee Print) 尺寸:106x124.7 cm 时间:2014

▲《蚂蚁过河》标题:Ant Crossing River I / 蚂蚁过河之I 媒介:艺术微喷 (Giclee Print)

尺寸:106x124.7 cm 时间:2014

摄影术的出现逼迫绘画开始有别于之前的“写实”而向另外一个方向去走,同样,当手机亦有拍照功能之后,也会对一些人造成冲击;同时,网络的开放,使大众可以看到更多好的作品,这使很多从业者需要去思考“艺术家需要做什么,该怎么做”。张晋认为“不需要把摄影太当摄影看,只当做图像来看,便会发现更多的可能性。摄影,如果有什么就拍什么就会受到局限,应该让自己多一些对作品的控制,所谓的“控制”不是让一切都在掌控之内,而是“控制”得比过去再多一些,也许会得到经验之外的图像,一个未知的东西,去寻找一些熟悉范畴之外的点,是很有趣的。”

今天的创作者应该用更多的办法、用更开阔的视野去面对照片,面对摄影,不应该是等待最佳的时机去按下快门,而是应该将摄影玩起来。用你想得到的各种办法,去产生一些过去你没看过的图像。
 

▲《和科学家聊天》 标题:Constellation of Melamine / 蜜胺星丛  媒介:艺术微喷 (Giclee Print) 尺寸:197x275.8 cm 时间:2015

▲《和科学家聊天》 标题:Constellation of Melamine / 蜜胺星丛 媒介:艺术微喷 (Giclee Print)

尺寸:197x275.8 cm 时间:2015

在拍摄过程中,张晋也在不断研究,这与他从前的化学经历也有类似,都具有真实的实验性,每天做实验,不断地看是否正确。实验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许多与想象完全不一样的事情,甚至有些匪夷所思。如果单纯地将科学转换成艺术,这并没有说服力,怎样通过借鉴科学元素使作品变成艺术作品,这便需要思考更多。

谈到展览,张晋认为,整个世界的走向,从以一张照片来说明问题,不用文字或其他辅助方式,到当今需要一些言语或者其他媒介,将作品展现得更加立体。今天的世界不再是一个扁平的世界,是更加立体的世界,可以从很多种面向去观看,并不再是一张图片来代表一切,并且任何媒介都具有局限性,可以添加一些视频或者做一些装置。直面媒介的局限性,将媒介不足的部分也展示出来,这就会让展览变得更加有趣。

▲2015,“和科学家聊天”展览现场 – 成都当代美术馆 成都,中国

▲2015,“和科学家聊天”展览现场 – 成都当代美术馆

成都,中国

这个时代需要让更多的人比较快速地知道你在做什么,观看者没有太多时间去思考你的作品是什么,这也是因为时代不同,艺术家也应当根据时代进行反思。怎样让人们比较直接的对你的作品产生感应。这需要艺术家直接将自己的观点展示出来,当然,最重要的是你需要先有一个观点,然后通过作品来与你的观点保持言辞一致。

▲ 张晋工作室现场

▲ 张晋工作室现场


现场交流节选

提问:您是因为什么样的契机,从化学转向摄影的?

张晋:其实我开始的时候觉得摄影所拍摄的东西太简单,觉得他存在的东西太少了,文字承载的东西可能更多,可以传递出来你的想法,不过写文字也不好做,后来开始尝试摄影,后来干脆做了摄影,摄影虽然也是老媒介,但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上手,也可以做一些新的东西出来,相当于你找到一个相对容易的入口去进行。

刚开始做摄影的时候,想要通过摄影表达很多,但是通过照片又表达不出来想说的话,所以我尝试做一些三维的作品来帮助我表达,这对我来说还是比较重要的,还是需要将想到的东西很快的做出来。这一点因人而异,我需要一种我能接受的,但是同样也可以将创作进行下去的一种模式,选择一个自己擅长的,很快可以投入的方式。

▲ 张晋工作室现场

▲ 张晋工作室现场

提问:您好像比较喜欢改变,无论是从化学这种比较理性的领域转变到感性一些的摄影,还是像《又一季》这种黑白转变到现在的作品,您之后还会改变吗?

张晋:不变了,这种变化对画廊或者收藏家来说会有一些突兀,但是这些变化只是你表面看到的,同样,变与不变这个问题会困扰很多艺术家,当这个世界已经形成艺术体系之后,别人会很惊讶于你的改变,不过“变”也有区分,一种是为了跟风,为了收藏的走向来变,这点我并不认同,开始的时候我还有些排斥谈论从化学转行到摄影这件事情,但是这其实就是我的经历,是否否认,这些经验都在我的体内,比如说过去是做一个新的物品,现在就是做一个新的作品,完成事情的架构是一样的,前期都是调查研究,这是科学训练带给我的东西,很有条理性,包括用一些理性的方式去做作品。但是人都很复杂,未必你学理科,就是理性的,比较重要的是把握这个尺度,介于理性与感性之间会比较好。

▲ 张晋工作室现场

▲ 张晋工作室现场

提问:当您在做一组作品直到展览呈现,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张晋:在当代艺术领域,有些很有经验的策展人会帮你出谋划策,在摄影领域,有些年轻的策展人很有经验,会帮助你,不过在过去是几乎没有人帮助你的,好的策展人可遇不可求,还是应该靠自己。多去学习怎样处理空间,多去练习。去看展览时,也要观察装裱的框子的材质等等,通过各种渠道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