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影无忌 点击返回色影无忌官网首页

专访陈哲:活在余光里

发布时间:2016-02-01 来源:色影无忌 作者:王欢 责任编辑:大刀

《向晚六章》选作 ©陈哲

《向晚六章》选作 ©陈哲

陈哲这个名字对于很多关注中国当代摄影的朋友都不陌生。因为《可承受的》与《蜜蜂》两部作品,甚至直到现在,都让一部分人对她的印象停留在那个经历自伤并关注那些有自伤史人群的陈哲。事实上,现在的她早已走出了那个形象,只是露面不多。在过去的这几年里,有人曾形容陈哲的状态就好比是“活在余光里”,而“余光”非常自由,又有一定的平台展示,这其实是很完美的状态。因为“余光”,你可以一个人闷头敲钟,可以从人情世故中自我边缘化出来。比起连余光都没有的人,又或者空站在聚光灯下的人,陈哲坦言自己要幸运的多。时隔四年,陈哲带着她正进行的新作《向晚六章》再次回到公众的视线,并凭借该作品夺得色影无忌·2015中国新锐摄影奖大奖。新作品出现的姿态虽然和以往不太一样,但作品中那种气息带来的似曾相识感告诉我们,陈哲“回来了”。

色影无忌·2015中国新锐摄影奖入围展  陈哲展览现场

色影无忌·2015中国新锐摄影奖入围展 陈哲展览现场

《向晚六章》是一场为了理解黄昏而展开的主题漫游。陈哲试图将她长时间对于黄昏的着迷, 投入到承袭自文学和摄影的文体实验里。该系列以章节为单位构成,试图通过“非均质的时间”、“向晚意不适”、“赤之茧”、“在面孔和面孔之间”、“两种 光”和“厄瑞玻斯”这六个切片为向晚显影,探索在一个日常的语境下,黄昏究竟是何以消化了人、又是何以为人所消化的。

虽然《向晚六章》开始于陈哲对黄昏难以言说的着迷,但就现有的章节横向阅读来看,已经凌 驾黄昏本体概念的拆解,在不同章节中,有探索黄昏承接时间与感知可沾黏的长度,有执着于黄昏时分恐惧与未知的回溯,也有以黄昏作为连接上升下降所割据的永 恒之地,提出对自由与归宿的发问。我认为,陈哲的《向晚六章》是一件随之阅读逐渐变厚的作品,当大量埋下的信息与线索被激活后,它们像是联通了不同的回路 一样,兜转在不同的路线上,并始终还会通往一个唯一的迷宫出口。相较于之前两部,在图像战术中,即使《向晚六章》走向了完全不同的向度,即使站在图像与文 本共同搭建的高密度复杂之中,我们还是能够看到陈哲葆有的且只属于她自己的那种摄影。(采访并文/王欢)

《向晚六章》选作 ©陈哲

《向晚六章》选作 ©陈哲

色影无忌:陈哲你好,请问,你是从何时开始意识到自己对“黄昏”有种特殊的迷恋的?

陈哲:我从小就对黄昏着迷。夜晚迫近的时候容易被情绪击中,像诗里写的“向晚意不适”。这种“不适”不是单数的。它很复杂,还常变化,让人不得要领。但我们却仍然要日复一日地去遭遇它。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想要去知道。一方面是出于这种问题意识,另一方面是在前作的实践之后,我对于通过创作来进入到问题的内部,有了一些个人的经验。于是开始有意识地,通过图像和文字,来围绕着黄昏这个母题发问。

色影无忌:也就是说,你是以长久以来的感受为起点,通过创作把这种感受转化为一个项目的。看到你的作品里有很多文学片段的引用,我很好奇的是,在创作《向晚六章》的过程中,作品本身的这种文学性气质,是否也是因为受到了文学作品的影响?

陈哲:我觉得这可能要反过来看。摄影和写作都是对现实和感受的一种翻译。但凡是翻译,就会有耗损。我在创作时考虑的,是在面对一种黄昏的现实,或者说一种对于黄昏的感知时,怎样表达才能尽可能地降低这种耗损。无论是图文、声音还是装置,其实并不存在一个完美的媒介,可以给出某种彻底的解决。我能做的只是在使用自己的表达工具的同时,去留心它的界限,探索它的功能。在这个过程里,或许可以产生一点那种具有文学性,但不一定是文学的东西(literary but not necessarily literature)。

《向晚六章》选作 ©陈哲

《向晚六章》选作 ©陈哲

色影无忌:你从2012年就开始了这个项目,到现在三四年做下来,中间一定会有一些变化,最初的想法和现在的变化大吗?

陈哲:变化很大。大概每年都会革一次自己的命。最开始这个项目是有叙事在里面的,我对漫画和视觉文学里的图文共时性表现出了巨大的热情。但《向晚》想做并不仅仅是讲故事。之后我把胆子放大了点,开始关注不同身份的创作者对于图像和文字的使用,比如之前我们谈过的Ann Carson的《Nox》。她是一位诗人,但是在讨论失去和告别这个命题的时候,她需要图像。她的作品就是从这种需要里长出来。总之,困扰我的核心问题还是在于如何打磨出一种属于自己的语言,像伯格说的,“另一种讲述方式”。

《向晚六章》选作 ©陈哲

《向晚六章》选作 ©陈哲

色影无忌:《向晚六章》现在基本已经完成过半,你是如何架构前面这三个章节的呢?这些章与章之间,章节内部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它们是否有一个预设的阅读顺序在里面?请大致介绍一下。

陈哲:《向晚六章》按主题划分,章与章之间彼此独立,各章内部的理路不一样,呈现方式也不同。至于阅读方式,黄昏之于我,本就不是一个个顺序发生的事件。并没有一个完整的黄昏在那里供人拓写。所以尽管每一章内设立了阅读顺序,但是章与章之间是可以跳跃的。

第一章《非均质的时间》讨论的是时间的弹性。梵典里说一刹那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最终把一昼夜(86400秒)分成了三十须臾,平均到一刹那对应的只有0.018秒。每一个刹那都是等长的。但身处向晚的感受往往不是这样。黄昏的时间是不均质的时间。我们对于时间的感知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从而体验到“一秒钟可以有千万次的生活”。这一章内部的联结会相对松散,好比有各类乐器在分别演奏,共同响起构成的一首歌。

《向晚六章》选作 ©陈哲

《向晚六章》选作 ©陈哲

第二章《向晚意不适》从一篇题为“黄昏抑郁”(evening depression)的网络发言展开,探讨这种难以辨明的“不适感”之源头。原帖作者的发问——“黄昏时这种夹杂了不安、悲伤、甚至是罪恶感的恐惧感(a sense of dread),究竟是因为什么?”——同样也是我的发问。从这个问题向下分出两条线索,一为日语的“逢魔時”(逢魔时),二为法语的“l’heure entre chien et loup”(狗狼暮色)。这两个词在各自的文化背景里都用于描述黄昏,但所提示的恐惧的对象不同,分别是神魔和未知。

《向晚六章》选作 ©陈哲

《向晚六章》选作 ©陈哲

《向晚六章》选作 ©陈哲

《向晚六章》选作 ©陈哲

第三章《赤之茧》由安部公房的同名短篇小说统领,全章内容都围绕着这颗“茧”的意象展开。安部公房把这个故事讲得很洗练。大意是在夜晚降临的时刻,鸟雀回巢,人也要回巢,大家都希望有一个归属地,身处其中,能够沐浴于一种归属感。但当你终于找到这样一个场所的时候,你是否仍然可以保有个体的自由,还是说它会和归宿产生对抗和角力。这大致是第三章的内容。

《向晚六章》选作 ©陈哲

《向晚六章》选作 ©陈哲

这么聊下来,原本躲在作品内部的小趣味都转化成因为所以了,挺可惜的。有机会的话还是直接看作品吧。

色影无忌:在拍摄照片上,你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考量?比如说,截取外界的哪些部分对于你来说才能构成一张有效的图象?不知道我这么问是不是有点太宽泛了。

陈哲:与其说是“拍摄”,我想我更多地是在“采集”。我对于去潜心制造某一帧图像、相信某一帧图像的兴趣不大。我需要的是可以有效地参与进作品的文学性建构的图像,让我可以“用摄影想(think with photography)”。这其中有采集自我个人的,也有采集自其他作者的(档案、漫画、图表、插图等)。每一张图像的呈现方式,它的尺寸、涂改、与谁相邻,都要基于它在作品整体语境里特定的功能来考虑的,并没有一个标准公式。

《向晚六章》选作 ©陈哲

《向晚六章》选作 ©陈哲

色影无忌:很多人会纠结在作品没有彻底完结之前要不要拿出来,《向晚六章》这个项目现在进行到一半,你觉得这种展示早吗?

陈哲:我曾经和朋友严肃地讨论过这个问题,最终他说服了我。他说我是典型的农神气质,擅长在无休止的劳作中打滚,但无论如何,创作都是需要与人共振的。以前我总想着要把一个事情弄得很圆满,至少在我看来是圆满的,再完完整整地拿出去。但是最近的这两次经历(注:参加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语言亭》展览和色影无忌·中国新锐摄影奖的评选)让我意识到,当你可以用语言来谈论一个作品而不污染它的时候,拿出来反而会帮助作品的成长。

《向晚六章》选作 ©陈哲

《向晚六章》选作 ©陈哲

色影无忌:嗯,对于自己来说,你对后面三个章节的规划也好,想法也好,都是有一个很稳定的结构了,接下来需要的只是一个实践的周期。而有些作品做到一半拿出来,会因为后面想得没有那么周全,导致整个作品完成的时候,结构会发生一些颠覆。现在你的这个情况还不太一样。

《向晚六章》选作 ©陈哲

《向晚六章》选作 ©陈哲

色影无忌:在《向晚六章》中,你希望通过图像和文本这两种方式的共同作用,使黄昏的意识得以尽量完整地留存。而相较于图像,文字有更强的限制和指向性,加之《向晚六章》里文字所占的成分与图像旗鼓相当,会不会担心因为这样而导致人们在观看作品时会觉得图像过于被文字所羁绊,并引着图像的走向?

陈哲:这让我想起《可承受的》和《蜜蜂》早期公开展示的时候,当时我还没有开始整理手札的内容(后来它们成为了这组系列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呈现的只有照片。在短短的时间里,我收到了非常多的,用黄永玉的话说就是,“想象中的的拥抱与讨伐”。我对自己有些失望。我不得不反思,为什么明明我在自传系列里是心怀“痛快”的,而观众却只停留在“痛苦”而不能感同身受到我的“快乐”。同时我也开始思考《蜜蜂》接下来究竟要怎么做才能再现一场真正的“坦诚相告”。

自那时起我意识到,虽然照片能做的事有很多,但还有很多事是照片做不到的。照片对应的不是现实,它是对现实的断裂性引用。一张没有注脚的照片,可以被赋予无数种解释,它的意义飘在空中,它其实是无根的。然而它一旦和文字发生关系,它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就被锚定了。当然,这种锚定不一定是说明性的,也不一定就是鲁莽的、独断的。当你把不同类型的图像和不同类型的文字以不同类型的组合形式并置时,它可以发展出丰富的可能性:重逢、摆渡、包裹、摩擦……这即是我对《向晚六章》的期待。我想和照片意义的暧昧不明(ambiguity)一起玩耍,在对摄影和文字这两种媒介都更自觉的前提下去使用它们,让图像和文字二者相互借力,再还原回彼此,一种混合了“读”和“看”的经验的“写作”,有没有这种可能?

《向晚六章》选作 ©陈哲

《向晚六章》选作 ©陈哲

色影无忌:你的创作都是先始于一种个人的问题意识,进而渗透到一个更为庞大的群体、概念之中。你认为艺术创作和艺术家自身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陈哲:对于我来说,创作就是在解开谜的时候制造新的谜,在理解问题的时候提出新的问题。谜和问题会根据创作者的境遇更迭,而与它们相处的经验,最终都会变成锦囊,留在创作者身上。

《向晚六章》选作 ©陈哲

《向晚六章》选作 ©陈哲

色影无忌:好的,谢谢陈哲。

关于陈哲

陈哲,1989年生,工作居住于北京。2011年毕业于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获摄影与图像学士学位。其作品为艺术机构与个人收藏,并于国内外广泛展出。

陈哲的早期实践从作为精神洗礼的自毁行为出发,通过摄影与写作的手段来探索自身与他人的内心异界。其自传作品《可承受的》及续作《蜜蜂》分别在 2011 年获赏三影堂年度摄影师奖、连州摄影节新摄影奖和玛格南基金会授予的IngeMorath 奖,新作《向晚六章》获色影无忌•2015中国新锐摄影奖大奖。

在新作《向晚六章》中,陈哲以黄昏为题,延续了她对于媒介语言的探索。试图通过图像和文字的相互借力,“在已经存在的事物中间创造出一些层次,由此产生一个模糊的场所”。在这里,关于黄昏的意识得以尽量完整地留存。

 

 更多2015新锐摄影师专访

专访黄臻伟:重新定义时空,就是尝试感知的重新发生

专访邹璧宇:我们需要有一种反思生活的自觉

专访王居延:关于当下世界和过往存在的探索

专访陈文俊&江演媚:推倒重来的自我观看

专访阳莯:一段共谋的情感

  •